中国金融博物馆启蒙委员会与博时慈善基金会联合推出的《金融这点事I道法篇》(以下简称《金融这点事》),语言通俗易懂,情节设置贴近生活,被称为"金融启蒙读物"。
该书由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现身说法,让国人在轻松幽默中掌握金融思维的设计理念。

图书简介

书名:

《金融这点事I道法篇》

类型:

趣味科普类

作者:

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中国金融博物馆启蒙委员会

出版社: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图书梗概

全书以金大启、融小蒙这对情侣的日常生活为主线,通过他们遇到的金融问题及时晶晶、牛博士、博教授等专业人士的解答,以生活化的方式揭开金融的神秘面纱。全书语言通俗易懂、情节设置贴近生活,"生活处处皆金融 金融点点是思维"的理念随处可见。

图书章节

场景

金融让生活更美好

第一章 时间

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

第二章 效用

鱼,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兼得,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第三章 收益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第四章 风险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第五章 变现

五行无常胜,
四时无常位;
日有短长,
月有死生。

第六章 责任

生死契阔,与子相悦;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第七章 信任

人无信不立。

第八章 套利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第九章 对冲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第十章 生活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逍遥于天地之间
而心意自得。

精彩节选 (出自第二章)

行为金融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假设你买好了电影票去看电影,到电影院门口发现电影票忘记带了,你已经没时间回家拿买好的票了,而新买一张需要50元,相当于你损失了50元。这时你有两个选择,再花50元买一张新电影票看电影,或者干脆不看了。再想象一个场景,你也是去看电影,但还没买票,到电影院时发现丢了50元。这时,你仍然有两个选择,买票看电影,或者不买票回家。 以上两种情况,你会如何选择呢?

实验结果是这样的:丢了电影票的那些人更不愿意再花钱买电影票,而丢了钱的人却更愿意买票继续看。这其实就是行为金融学中的一个经典实验,也被称作"损失厌恶"。同样一张电影票,损失所获得的负效用要大于所获得的正效用。损失了电影票,就不愿意再花相同的钱去买;而丢钱则不会触发对电影票的"损失厌恶"。

产生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金融的地位日渐凸显,与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但是,金融在民众眼中多数是专业、高深的,2013年由中国金融博物馆和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组织的首次中国公民金融素质调查活动结果显示,中国公民对金融知识的了解存在严重不足,金融书籍也是诸如《金融工程学》、《资本论》之类,比较专业难懂。这些现象表明,民众的金融普及教育问题亟需关注,中国金融博物馆启蒙委员会与博时慈善基金会联合推出《金融这点事》,语言通俗易懂,情节设置贴近生活,以生活化的方式揭开金融的神秘面纱,跨出国民金融知识普及的一大步。

专家评价

我们社会中应该出现一批类似于《十万个为什么》的金融读物。《金融这点事》系列丛书为此开了好头。

——著名经济学家 吴晓灵

《 金融这点事》不是专业著作,却值得包括专业人士在内的社会大众一读,其中讲到的金融思维穿越人类历史,关乎芸芸众生,是驱动金融实践与研究的根本规律。

——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 陈志武

欲望是人类的本性,哥伦布因为它片帆浮海、横渡大洋发现了美洲。理性是人类的禀赋,哥白尼因为它仰望星空、冥想终生提出了日心说。在金融市场上没有理智的欲望会走向毁灭,没有欲望的理智会永守清贫。在财富喧嚣的时代,如何让欲望和理智和谐共处?这本书给你启迪。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高善文

虽然不能说把专业的东西讲得晦涩是不专业的表现,但是把专业无味的东西讲得通俗有味儿,一定是最专业的表现。《金融这点事》,行文举重若轻,化专业内容为通俗表达,最专业的人才能写出最简单的内容。

——CCTV财经频道支持人 姚振山


出版意义

《金融这点事I道法篇》是中国金融博物馆启蒙委员会金融启蒙事业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一项公益慈善活动,意在全国范围内普及金融知识。

——中国金融博物馆启蒙委员会

作为国内知名金融机构,金融知识普及与投资者教育一直是博时基金的努力方向。此次博时团队编写《金融这点事I道法篇》一书,为国民金融知识普及奉献了自身力量,未来还任重道远。

—— 博时基金

博时基金编写团队介绍

总编辑

杨 鶤


执行主编

魏凤春


撰写组成员

魏凤春

刘思甸

査晓磊

余 军

鲁 旭

刘 磊

郝 鹏

郝雪梅

王 宇

王 申

山楂树下,红红的果实散落在金黄的树叶之间,已然是深秋了。

去年的初秋,我们筹划写作《金融这点事》,回想逝去的四百个日夜轮回,虽然窗外寒意阵阵,心中依然热情澎湃。

《金融这点事》是一项公益善举。一批热心中国金融启蒙运动的资深专家负起了这一责任,并亲身力行。博时慈善基金会有幸承担了这一任务,博时基金员工踊跃成为志愿者,多个部门通力合作,集思广义。在中国金融启蒙委员会专家的指导下,数易其稿,终成此书。

改革开放近40年,金融不仅浸透于国家政策、企业经营、市场发展、涉外关系等政治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也已渗透百姓的日常生活。金融作为一门显学早已登堂入室,金融著作汗牛充栋。《数理金融》、《货币银行学原理》、《股票价值分析》、《金融知识通俗演义》等等难度相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稿,似乎可以满足各种读者的需求。但实际上对于广大百姓而言,金融及其金融世界仍然充满着神秘的色彩,就像隔着一层纱,隐约绰见,但不得其真相。

2013年9月,中国金融博物馆完成了《中国金融启蒙运动考察报告》,在向金融普及的先行者致敬的同时,指出当前的金融启蒙运动存在诸多的不足。比如,内容晦涩难懂、理论脱离实际,形式单一刻板、表达枯燥无趣,结果是刀剑虽多,但斩不断金融蒙昧的枷锁。随后,中国金融博物馆成立了金融启蒙委员会,意在开启寻找金融启蒙的青锋之路,助推中国的金融启蒙事业。委员会的专家团队都有着几十年丰富的金融修炼,也都是以志愿者的身份加入。专家组通过了以《金融这点事》为突破口,由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现身说法,在轻松幽默中掌握金融思维的设计理念,博时基金自告奋勇承担起了先锋的任务。

博时基金成立了以主要公司领导和重要骨干为成员的编辑委员会,并决定通过金融慈善的方式招募志愿者参与其中。宏观策略部、研究部、固定收益部的志愿者组建了强大的写作班子,公司宏观策部总经理魏凤春博士承担执行主编,刘思甸、查晓磊、余军、鲁旭、刘磊、郝鹏、王申、郝雪梅、王宇诸位博士志愿成为写作班子成员,为金融启蒙运动奉献青春。

执行主编魏凤春在具体方案的设计中充分体现了开拓、睿智、与时俱进的"博时人"的气质。提出了《金融这点事》在生产时要做到简约而不简单,极有内涵但又极其平白,以大俗化大雅的基本原则。同时提出,《金融这点事》不只是一本书,在移动互联时代,它是一个立体化的综合的系统解决金融启蒙运动的方案。我想,大家已经感受到了这两大明显的特点。

在全体成员不少于十次的头脑风暴中,大家形成四大共识:第一,活泼。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第二,专业。《金融这点事》它必须达到让内行看起来不外行,外行读起来很内行的境界。第三,简约。我们传播的是极其简约的金融思维而不是纷纭复杂的金融知识。第四,有用。看过本书后,剩女意识不到好花堪折直须折,传销者发现不了天下没有免费午餐的对称之美,便是我们的失败。

写作是痛苦的。这一帮博士们写起晦涩的学术论文和价值连城的研究报告时往往下笔如有神,区区两万字却是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时而思路阻塞、血贯瞳仁,时而血脉通顺、酣畅淋漓。

写作是快乐的。《金融这点事》让博士团队们重新理解了金融的本质,理解了金融是生活,金融是思维,博士们不仅仅是为读者写作,也是在阐释自己的情怀。刘思甸博士的《收益》是为了"我的父亲母亲",魏凤春博士的《时间》简直就是爱的宣言,查晓磊的《套利》无疑是"水流千里归大海",鲁旭的《变现》展示的是男神给大龄女青年的生活指南。

在成书的过程中,博时基金的其他诸多同仁给与了大力支持。公司董事会秘书刘雯玲展现了超强的协同能力,是幕后的英雄;董事会办公室胡林、仇妍鋆以及战略中心贺春临、李华钰策划宣传、搭建网站,默默提供了大量的后台支持;产品规划部的刘速、宏观策略部的孙婕媛、研究部的潘诗琳给出的建议为本书赋予了女性特有的质感。宏观策略部的刘磊博士为整书的编辑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博时基金成立十六年来,在践行为国民创造财富使命的过程中,认识到做价值投资的发现者是授人以鱼,是光荣的。通过金融启蒙,授人以渔则是伟大的。这不仅是博时的社会责任,也是全社会金融志士的使命所在。我们衷心希望《金融这点事》能够成为民众开启金融智慧大门的一把钥匙。当然金融知识浩如烟海,启蒙不是一本书可以完成的,相信博时基金之后会有更多的志愿者加入到金融启蒙义举当中。路漫漫,我们一起奋斗,一起分享。

杨 鶤

2014年10月于深圳